..

❶ 通信系统的基本结构

对于模拟通信系统,它主要包含两种重要变换。一是把连续消息变换成电信号(发端信息源完成)和把电信号恢复成最初的连续消息(收端信宿完成)。由信源输出的电信号(基带信号)由于它具有频率较低的频谱分量,一般不能直接作为传输信号而送到信道中去。因此,模拟通信系统里常有第二种变换,即将基带信号转换成其适合信道传输的信号,这一变换由调制器完成;在收端同样需经相反的变换,它由解调器完成。经过调制后的信号通常称为已调信号。已调信号有三个基本特性:一是携带有消息,二是适合在信道中传输,三是频谱具有带通形式,且中心频率远离零频。因而已调信号又常称为频带信号。 必须指出,从消息的发送到消息的恢复,事实上并非仅有以上两种变换,通常在一个通信系统里可能还有滤波、放大、天线辐射与接收、控制等过程。对信号传输而言,由于上面两种变换对信号形式的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它们是通信过程中的重要方面。而其它过程对信号变化来说,没有发生质的作用,只不过是对信号进行了放大和改善信号特性等,因此,这些过程我们认为都是理想的,而不去讨论它。

❷ 说明通信系统的结构及其通信过程

实现信息传递所需的一切技术设备和传输媒质的总和称为通信系统。以基本的点对点通信为例,通信系统的组成(通常也称为一般模型)如图 1-1 所示。 图 1-1 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 图中,信源(信息源,也称发终端)的作用是把待传输的消息转换成原始电信号,如电话系统中电话机可看成是信源。信源输出的信号称为基带信号。所谓基带信号是指没有经过调制(进行频谱搬移和变换)的原始电信号,其特点是信号频谱从零频附近开始,具有低通形式,。根据原始电信号的特征,基带信号可分为数字基带信号和模拟基带信号,相应地,信源也分为数字信源和模拟信源。 发送设备的基本功能是将信源和信道匹配起来,即将信源产生的原始电信号(基带信号)变换成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信号。变换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需要频谱搬移的场合,调制是最常见的变换方式;对传输数字信号来说,发送设备又常常包含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等。信道是指信号传输的通道,可以是有线的,也可以是无线的,甚至还可以包含某些设备。图中的噪声源,是信道中的所有噪声以及分散在通信系统中其它各处噪声的集合。在接收端,接收设备的功能与发送设备相反,即进行解调、译码、解码等。它的任务是从带有干扰的接收信号中恢复出相应的原始电信号来。信宿(也称受信者或收终端)是将复原的原始电信号转换成相应的消息,如电话机将对方传来的电信号还原成了声音。图 1-1 给出的是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按照信道中所传信号的形式不同,可进一步具体化为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 1.2.2 模拟通信系统 我们把信道中传输模拟信号的系统称为模拟通信系统。模拟通信系统的组成可由一般通信系统模型略加改变而成,如图 l-2 所示。这里,一般通信系统模型中的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分别为调制器、解调器所代替。对于模拟通信系统,它主要包含两种重要变换。一是把连续消息变换成电信号(发端信息源完成)和把电信号恢复成最初的连续消息(收端信宿完成)。由信源输出的电信号(基带信号)由于它具有频率较低的频谱分量,一般不能直接作为传输信号而送到信道中去。因此,模拟通信系统里常有第二种变换,即将基带信号转换成其适合信道传输的信号,这一变换由调制器完成;在收端同样需经相反的变换,它由解调器完成。经过调制后的信号通常称为已调信号。已调信号有三个基本特性:一是携带有消息,二是适合在信道中传输,三是频谱具有带通形式,且中心频率远离零频。因而已调信号又常称为频带信号。 必须指出,从消息的发送到消息的恢复,事实上并非仅有以上两种变换,通常在一个通信系统里可能还有滤波、放大、天线辐射与接收、控制等过程。对信号传输而言,由于上面两种变换对信号形式的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它们是通信过程中的重要方面。而其它过程对信号变化来说,没有发生质的作用,只不过是对信号进行了放大和改善信号特性等,因此,这些过程我们认为都是理想的,而不去讨论它。1.2.3 数字通信系统 信道中传输数字信号的系统,称为数字通信系统。数字通信系统可进一步细分为数字频带传输通信系统、数字基带传输通信系统、模拟信号数字化传输通信系统。1. 数字频带传输通信系统数字通信的基本特征是,它的消息或信号 具有 “离散”或“数字”的 特性,从而使数字通信具有许多特殊的问题。例如前边提到的第二种变换,在模拟通信中强调变换的线性特性,即强调已调参量与代表消息的基带信号之间的比例特性;而在数字通信中,则强调已调参量与代表消息的数字信号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另外,数字通信中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第一,数字信号传输时,信道噪声或干扰所造成的差错,原则上是可以控制的。这是通过所谓的差错控制编码来实现的。于是,就需要在发送端增加一个编码器,而在接收端相应需要一个解码器。第二,当需要实现保密通信时,可对数字基带信号进行 人为 “扰乱”( 加密),此时在收端就必须进行解密。第三,由于数字通信传输的是一个接一个按一定节拍传送的数字信号,因而接收端必须有一个与发端相同的节拍,否则,就会因收发步调不一致而造成混乱。另外,为了表述消息内容,基带信号都是按消息特征进行编组的,于是,在收发之间一组组的编码的规律也必须一致,否则接收时消息的真正内容将无法恢复。在数字通信中,称节拍一致 为 “位同步”或“码元同步”,而称编组一致为“群同步”或“帧同步”,故数字通信中还必须有“同步”这个 重要问题。综上所述,点对点的数字通信系统模型一般可用图 1-3 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图中调制器 / 解调器、加密器 / 解密器、编码器 / 译码器等环节,在具体通信系统中是否全部采用,这要取决于具体设计条件和要求。但在一个系统中,如果发端有调制 / 加密 / 编码,则收端必须有解调 / 解密 / 译码。通常把有调制器 / 解调器的数字通信系统称为数字频带传输通信系统。2. 数字基带传输通信系统与频带传输系统相对应,我们把没有调制器 / 解调器的数字通信系统称为数字基带传输通信系统,如图 1-4 所示。 图中基带信号形成器可能包括编码器、加密器以及波形变换等,接收滤波器亦可能包括译码器、解密器等。3. 模拟信号数字化传输通信系统上面论述的数字通信系统中,信源输出的信号均为数字基带信号,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信号(如语音信号)为连续变化的模拟信号。那么要实现模拟信号在数字系统中的传输,则必须在发端将模拟信号数字化,即进行 A/D 转换;在接收端需进行相反的转换,即 D/A 转换。实现模拟信号数字化传输的系统如图 1-5 所示。1.2.4 数字通信的主要特点 目前,无论是模拟通信还是数字通信,在不同的通信业务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数字通信的发展速度已明显超过模拟通信,成为当代通信的主流。与模拟通信相比,数字通信更能适应现代社会对通信技术越来越高的要求。 1. 数字通信的主要优点( 1 ) 抗干扰能力强由于在数字通信中,传输的信号幅度是离散的,以二进制为例,信号的取值只有两个,这样接收端只需判别两种状态。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受到噪声的干扰,必然会使波形失真,接收端对其进行抽样判决,以辨别是两种状态中的哪一个。只要噪声的大小不足以影响判决的正确性,就能正确接收(再生)。而在模拟通信中,传输的信号幅度是连续变化的,一旦叠加上噪声,即使噪声很小,也很难消除它。数字通信抗噪声性能好,还表现在微波中继通信时,它可以消除噪声积累。这是因为数字信号在每次再生后,只要不发生错码,它仍然像信源中发出的信号一样,没有噪声叠加在上面。因此中继站再多,数字通信仍具有良好的通信质量。而模拟通信中继时,只能增加信号能量(对信号放大),而不能消除噪声。( 2 ) 差错可控数字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差错),可通过纠错编码技术来控制,以提高传输的可靠性。( 3 ) 易加密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相比,它容易加密和解密。因此,数字通信保密性好。( 4 ) 易于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由于计算机技术、数字存贮技术、数字交换技术以及数字处理技术等现代技术飞速发展,许多设备、终端接口均是数字信号,因此极易与数字通信系统相连接。2. 数字通信的缺点 相对于模拟通信来说,数字通信主要有以下两个缺点:( 1 ) 频带利用率不高系统的频带利用率,可用系统允许最大传输带宽(信道的带宽)与每路信号的有效带宽之比来表征,即 ( 1-1 ) 式中, 为系统允许最大频带宽度; 及为每路信号的频带宽度; 为系统在其带宽内最多能容纳(传输)的话路数。 值愈大,系统利用率愈高。数字通信中,数字信号占用的频带宽,以电话为例,一路模拟电话通常只占据 4kHz 带宽,但一路接近同样话音质量的数字电话可能要占据 20 ~ 60kHz 的带宽。因此,如果系统传输带宽一定的话,模拟电话的频带利用率要高出数字电话的 5 ~ 15 倍。( 2 ) 系统设备比较复杂数字通信中,要准确地恢复信号,接收端需要严格的同步系统,以保持收端和发端严格的节拍一致、编组一致。因此,数字通信系统及设备一般都比较复杂,体积较大。不过,随着新的宽带传输信道(如光导纤维)的采用、窄带调制技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数字通信的这些缺点已经弱化。随着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数字通信在今后的通信方式中必将逐步取代模拟通信而占主导地位

❸ 什么是通信现代通信的含义是什么通信系统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

通信,指人与人或人与自然之间通过某种行为或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与传递,从广义上指需要信息的双方或多方在不违背各自意愿的情况下采用任意方法,任意媒质,将信息从某方准确安全地传送到另方。

现代通信网络作为快捷的通讯方式,越来越让人接受。像邮箱,只要轻点鼠标,几秒钟之内好友就会收到你发的邮件。

通信系统大体有三部分组成:发送端(信源和发送设备)、信道、接收设备(信宿和接收设备)、噪声源。

(3)通信系统的整体框架扩展阅读:

通信在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解释,在出现电波传递通信后通信被单一解释为信息的传递,是指由一地向另一地进行信息的传输与交换,其目的是传输消息。然而,通信是在人类实践过程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传递消息的要求不断提升使得人类文明不断进步。

在各种各样的通信方式中,利用“电”来传递消息的通信方法称为电信,这种通信具有迅速、准确、可靠等特点,且几乎不受时间、地点、空间、距离的限制,因而得到了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❹ 一个通信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

一般由信源(发端设备)、信宿(收端设备)和信道(传输媒介)等组成,被称为专通信的三属要素。

来自信源的消息(语言、文字、图像或数据)在发信端先由末端设备(如电话机、电传打字机、传真机或数据末端设备等)变换成电信号,然后经发端设备编码、调制、放大或发射后,把基带信号变换成适合在传输媒介中传输的形式。

经传输媒介传输,在收信端经收端设备进行反变换恢复成消息提供给收信者。这种点对点的通信大都是双向传输的。因此,在通信对象所在的两端均备有发端和收端设备。

(4)通信系统的整体框架扩展阅读

通信系统按通信业务(即所传输的信息种类)的不同可分为电话、电报、传真、数据通信系统等。信号在时间上是连续变化的,称为模拟信号(如电话);在时间上离散、其幅度取值也是离散的信号称为数字信号(如电报)。

模拟信号通过模拟-数字变换(包括采样、量化和编码过程)也可变成数字信号。通信系统中传输的基带信号为模拟信号时,这种系统称为模拟通信系统;传输的基带信号为数字信号的通信系统称为数字通信系统。

❺ 画出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并简述各部分的功能

1. 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

通信的目的是传递消息。消息包括符号、文字、话音、音乐、图片、数据、影像等形式。

基本的点对点通信都是将消息从发送端通过某种信道传递到接收端。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描述如图1。

图3 数字通信系统组成

也可以先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经数字通信方式传输给接收端,再将数字信号反变换成模拟信号。数字通信与模拟通信相比,更加适应对通信技术越来越高的要求。数字通信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数字传输抗干扰能力强,尤其在中继时可以消除噪声的积累;

传输差错可以控制,改善了传输质量;

便于使用现代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数字信号进行处理;

数字信号易于做高保密性的加密处理;

数字通信可以综合传递各种消息,增强通信系统的功能。

数字通信虽然具有许多优点,但代价是占用比模拟通信宽得多的频带。

以电话为例,一路模拟电话通常只占据4kHz带宽,而一路传输质量相同的数字电话要占用数十kHz的带宽。

❻ 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怎么画其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

输入 输出变换器,发送、接收设备以及信道组成。

输入变换器将要传递的声音或图像消息变换为电信号。

输出变换器将经过处理的基带信号重新恢复为原始的声音或图像。

发送设备将基带传输。

信道是信号传输的通道。

❼ 卫星通信系统的基本结构

卫星通信系统由卫星端、地面端、用户端三部分组成。卫星端在空中起中继站的作用,即把地面站发上来的电磁波放大后再返送回另一地面站,卫星星体又包括两大子系统:星载设备和卫星母体。地面站则是卫星系统与地面公众网的接口,地面用户也可以通过地面站出入卫星系统形成链路,地面站还包括地面卫星控制中心,及其跟踪、遥测和指令站。用户段即是各种用户终端。最基本的单向广播:上行站-->卫星-->接收站 双向通信:地面站<--->卫星<--->地面站

❽ 简述现代网络体系结构

网络体系结构是指通信系统的整体设计,它为网络硬件、软件、协议、存取控制和拓扑提供标准。它广泛采用的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79年提出的开放系统互连(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的参考模型。中文名网络体系结构外文名Network Architecture解释通信系统的整体设计目的为网络硬件提供标准提出国际标准化组织采用开放系统互连的参考模型。协议定义1、网络体系结构(networkarchitecture):是计算机之间相互通信的层次,以及各层中的协议和层次之间接口的集合。2、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和分布系统中互相通信的对等实体间交换信息时所必须遵守的规则的集合。3、语法(syntax):包括数据格式、编码及信号电平等。4、语义(semantics):包括用于协议和差错处理的控制信息。5、定时(timing):包括速度匹配和排序。计算机网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并且性质各不相同。所以,在ARPANET设计时,就提出了“分层”的思想,即将庞大而复杂的问题分为若干较小的易于处理的局部问题。简介1974年美国IBM公司按照分层的方法制定了系统网络体系结构SNA(System NetworkArchitecture)。SNA已成为世界上较广泛使用的一种网络体系结构。一开始,各个公司都有自己的网络体系结构,就使得各公司自己生产的各种设备容易互联成网,有助于该公司垄断自己的产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网络体系结构的用户迫切要求能互相交换信息。为了使不同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网络都能互联,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77年成立专门机构研究这个问题。1978年ISO提出了“异种机连网标准”的框架结构,这就是著名的开放系统互联基本参考模型 OSI/RM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ReferenceModle),简称为 OSI 。OSI得到了国际上的承认,成为其他各种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依照的标准,大大地推动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出现了利用人造通信卫星进行中继的国际通信网络。网络互联技术不断成熟和完善,局域网和网络互联开始商品化。OSI参考模型用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对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七个层次描述网络的结构,它的规范对所有的厂商是开放的,具有指导国际网络结构和开放系统走向的作用。它直接影响总线、接口和网络的性能。常见的网络体系结构有FDDI、以太网、令牌环网和快速以太网等。从网络互连的角度看,网络体系结构的关键要素是协议和拓扑

❾ 移动通信系统框架图

移动通信系统主要由移动子系统(MS)、基站子系统(BSS)、网络子系统(版NSS)及操作支持子系统(OSS)组权成。

其中基站子系统(BSS)提供和管理移动台子系统(MS)和网络子系统(NSS)之间的传输通路,特别是包括了MS与移动通信系统的功能实体之间的无线接口管理。NSS必须管理通信业务,承担建立MS与相关公用通信网或与其他MS之间的通信任务。MS、BSS、和NSS组成移动通信系统的实体部分,而OSS则是控制和维护这些实际运行部分的。

❿ 移动通信系统构成

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UE,无线网子系统,核心网子系统。UE即为移动台,通常所讲的手机用户就属于UE,UE所生成的模拟信号是通过无线传输到基站的;无线网子系统里包括基站(2G称BTS,3G称Nodeb,LTE里称Enodeb)和基站控制器(2G称BSC,3G称RNC,LTE称ERNC),其中UE到基站部分是通过无线传输的,基站到控制器是通过光纤传输的;核心网子系统(CN)可以控制和检测控制器下发给基站和UE的广播信息,控制器到核心网也是以光纤传输为主的(也有用同轴电缆的)。完全手打,能力有限,希望对您有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