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仲夏之死》是RB作家三岛由纪夫创作的短篇小说,收录于短篇小说集《仲夏之死》中。

作品以作者在伊豆金井滨听说的真实故事为基础构思而成。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仲夏之死

创作年代:1952年

作品出处:小说集《仲夏之死》

文学体裁:短篇小说

作者:【日】三岛由纪夫

内容简介

故事描写女主人公生田朝子于盛夏带着三个孩子——六岁的清雄、五岁的启子、三岁的克雄和小姑子安枝,来到伊豆半岛南端的A海滨避暑。朝子午睡时,安枝带着三个孩子到海滨玩去了。结果长子清雄、女儿启子被淹死,安枝被海浪翻腾冲打,引起心脏麻痹而死去。面对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朝子悲痛和紧张,自己受到良心责备。打电报给丈夫生田胜告知这一噩耗,内心展开种种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围绕着死者徘徊、徘徊。

创作背景

《仲夏之死》写于作家第一次海外旅行归国之后的1952年初夏。一般作家赴外国旅行之后往往就放弃“土产小说”,喜爱写些以异国为背景的题材,但三岛由纪夫却下决心写一篇他认为的“绝对是RB题材”的小说。海外旅行半年没有动笔,他开始握笔,起初觉得笔头有点运转不自如了。这篇小说是以伊豆半岛今滨海滨发生的真实事件为素材而创作的。

作品鉴赏

故事内容平淡无奇,但是三岛通过倒置的故事结构和逆反的心理描写,将这个无奇的故事推向出奇至胜的境地。

从文学作品的结构来说,一般开首似乎要有个引子,在尚未展开矛盾冲突之前,先对环境和主要人物关系作出交代或提示,而矛盾冲突韵**,也即决定主要人物命运和集中表现主题思想的“顶点”:一般都安排在后半部乃至结尾。尤其是悲剧作品的结构更是如此。但三岛由纪夫却反其道而行之,一开首就将悲剧推向了顶点,一家六口人,由于突发事件,全家一半人口的生命被夺去了。正如主人公朝子想到的;这个数字,对于社会来说似乎很小,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却是太大、太大了。这样的倒置结构,从一开始就以最刺激的场面,沉重地撞击着读者的心房,紧紧地吸引住读者的注意力,然后缓慢地展开主人公对人生的复杂的心理描写,而且是逆反的心理描写,让读者如嚼橄榄似的慢慢品味故事的深层意义。尤其是描写了随着岁月的推移,主人公朝子的心情平静下来,生了第四个孩子两年之后,处于一种奇妙的冲动,一种平淡得不知能否算是冲动的冲动,让丈夫生田胜带着她和两个孩子,重踏另两个孩子死去的地方——伊豆半岛南端的A海滨,并以此作为全作品的终了。

三岛采取这种的倒置结构,一开始就将女主人公抛进一个悲惨绝顶的环境,让女主人公经历人生和感情的最大危机,然后用“渐降法”为女主人公失衡的心态提供活动的广大空间,并将女主人公的悲伤越来越抽象化。

为了与这种“倒置结构”相适应,作家对人物心理描写,也采取了一种逆反心理的描写,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篇逆反心理小说。作家写了事件之后,朝子害怕与在东京的丈夫见面,甚至害怕给丈夫打电话,只好发电报通报噩耗,以此展开朝子的内心矛盾和冲突,并且矛盾和冲突未达**就趋向平和。譬如。她怕丈夫将一切罪过、一切责任都推卸给她,结果她将焦虑与不满宣泄在自己的亲生母亲身上,于是感到一种绝望。同时,她又感到发狂似的悲痛、恸哭,却没有意识到光落泪是人类感情贫乏的表现。于是她发现自己内心世界无与伦比的悲痛的实质,竟然是如此暧昧模糊,这样她又感到另一种绝望。她受到双重绝望的沉重压迫。她尽量去体味悔恨的痛苦,并对悲伤和眼泪的软弱表现力感到绝望,却不想因此而心灰意冷。也就是说,她最悲痛的时候,反而觉得悲痛的模糊或不存在。她越发努力将死去的儿女作为悲伤的复合体去体验,就越发把悲伤的实体抽象化了。因此她觉得这一切都徒劳无益。于是她盼望悲惨的夏天早些过去,这样,她就不再体验到夏天的痛苦。夏天似乎也就不复存在,于是事件似乎也就不曾存在。即随着时间的流逝,她会渐渐忘却悲伤,这样也许会消除一些内心的痛苦,然而却失去感情生活的紧张,反而落入一种寂寥的虚无。

作家将人物的感情从激越到平和,渐渐化为无,给读者对人生的思考留下更大的“有”。作家之所以写了上述这样的小说结尾,原因恐怕也在于此。作家写了朝子的期待,也写了她丈夫胜的理解她的期待的意思,却始终没有将实际期待什么写出来,就给人们留下更大更多的想象和寻味。作家欲图将这样一个问题摆在读者的面前:“人真正追求的是忘却悲伤呢?还是忘却悲伤的实在感呢?”

作品评价

RB评论家矶田光一:“这个涉及人的存在根源的问题,不觉间涌上读者心头的时候,这部含有相当毒素的小说,就具有非常逆反的性格。”

作者简介

三岛由纪夫(Mishima Youkio 1925-1970),RB小说家、剧作家。本名平冈公威,生于东京。1949年出版长篇小说《假面自白》,文坛地位确立。1970年11月25日写完《丰饶之海》第四卷《天上五衰》后自杀。一生创作40部中长篇小说、20部短篇小说集和18部剧本集。主要着作还有《禁色》、《潮骚》、《近代能乐集》、《金阁寺》和《萨德侯爵夫人》等。